19世紀末列強虎視眈眈,中國風雨飄搖,志士仁人為振醒國人,爭相發表言論,營造崛起。重慶報業應運而生。
  《渝報》創刊 報業髮端
  1897年,維新派宋育仁仿照梁啟超所辦《時務報》,在重慶創辦《渝報》,是為本埠第一家報刊。1902年,《天公報》創刊。1903年,革命黨人朱蘊章、楊庶堪創辦《廣益叢報》。這些報刊以政論為主,新聞很少。書生辦報,直言讜論,志士匡時,關心民瘼,但由於使用文言文,深奧難懂,讀者局限於士紳和學子。
  1904年,卞小吾創辦《重慶日報》,每天出一張,始具有現代報紙模樣。1905年,重慶總商會自辦《商會公報》,除在商言商外,當然也有時論。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國民報》、《益報》面世。此後,《重慶新中華報》、《正倫日報》、《國民共濟報》、《西方日報》、《普通白話報》先後創刊,重慶總商會機關報《商務日報》也脫穎而出。接踵而至的有《渝州日報》、《民蘇日報》、《女鐸報》、《四川鹽務公報》等,或主張民選,或張揚瑣事,或爭取女權,或鼓吹鹽政改革,喧喧嚷嚷,好不熱鬧。
  “五四”運動後白話文興起,當局加以推廣,然而多家報紙的主筆都是舊學堂出身,雖以白話行文,筆下仍不免摻雜文言氣息。於是茶館里出現了讀報先生,自己先讀一段,然後解釋給豎著耳朵聽的茶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市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報業迅猛發展。《民治日報》、《平民日報》、《工務日報》、《四川日報》、《萬縣日報》、《四川公民日報》、《公益晚報》、《公聯日報》、《團悟日報》、《新新日報》、《中山日報》、《鎖閑日報》、《重慶民報》、《新民日報》、《合川日報》、《嘉陵江報》、《川康日報》、《國民快報》、《建設日報》、《巴蜀日報》,以及限於篇幅未一一列名的報紙陸續登場,已達數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新蜀報》。
  報社雲集 讀者擁躉
  抗戰期間,全國主要大報遷渝,諸如《中央日報》、《掃蕩報》(後更名《和平日報》)、《新民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益世報》等。中共《新華日報》也遷到重慶,像一顆星火,映入大後方讀者迷惘的瞳仁。眾多淪陷區報紙在此復刊,大量行業報、機關報涌現,民間自辦小報多如牛毛,水漫金山,此起彼伏。據統計,時有大小報紙逾百家,從業人員數千名。
  這時的報紙突出新聞性,舉凡世界局勢、前方戰況、物價升降、婚宴訃告應有盡有。各報均採用白話文寫作,通俗易懂。記者貼近時事近聞,力求速成,他們功底深厚,思想文采均大有可觀。一些大報還辦起副刊,詩歌散文,小說連載,奪人眼球。城內報童報丁成群,滿街叫賣。固定訂戶則由專人送報上門。
  市民日常生活已離不開報紙,走出門去,順手就買一份,找個地方落腳慢慢享用,以供談資。無錢購買者,湊上前來瞟著看,報主並不嫌棄。相熟者則互相交換著看,多多益善。如今去圖書館查閱館藏老報紙,多有油跡汗漬,足見已經多人過手。讀過的報紙有專人回收,供小商小販裁成紙片,用以包裝瓜子、花生、紅苕乾、爆米花等小食品。
  遇有重大新聞,各家報紙銷量猛增,甚至售罄,一報難求。據文史老人回憶,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中英簽訂新約、抗戰勝利、國共重慶談判、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期間,報紙都很搶手。主要街頭設立的讀報欄前人頭攢動,要想擠進去相當費力。
  大師辦報 各有千秋
  《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有一手絕活,就是補白。原來當時用鉛字分格排版,各版字數難以精確預計,可少不可多。大樣出來,總是這版缺一小塊,那版缺一小塊。送給張季鸞審讀,他思索片刻,即可寫出一篇相關小文章,填上去天衣無縫。好似駱賓王草檄,立馬可待;猶如關雲長斬將,溫酒可得。
  張恨水任《新民報》主筆,主編該報副刊。他本是作家,選稿偏重練達高華,獨樹一幟。他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魍魎世界》在《新民報》連載,風靡一時,帶動該報發行。梁實秋主編《中央日報》副刊,註重可讀性,提攜了不少年輕作者。他自己也開始寫作《雅舍小品》系列散文。
  《新蜀報》社長周欽岳、先後任《新民報》總主筆的羅承烈、趙超構、《大公報》繼任總編輯王芸生、《時事新報》總主筆張友漁、《新華日報》歷任總編輯華崗、吳克堅、章漢夫等,都堪稱報界聞人。他們旰食宵衣,兢兢業業,三折肱而為國手,將報紙辦得風生水起,有滋有味。
  老重慶的大多數報紙恪守天職,順應潮流,曾為辛亥革命大造聲勢,為全民抗戰搖旗吶喊,為民主建國奔走呼號,為催生新中國呼風喚雨,以其不可磨滅的實績,在中國報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原標題:濃墨重彩的老重慶報業楊耀健/渝北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drq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