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道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0月31日發表題為《中國致力發展海軍優勢》的文章稱,中國希望自己能像控制本國領土一樣控制南中國海。原文摘要如下:
  中國已經頒佈了法律。這在某種程度上完全是在為其動用軍艦控制重要海上航道的做法自圓其說。
  印度洋商港歡迎中國海軍
  文章稱,控制南中國海只是第一步,中國海軍還希望在海外建立海軍基地。中國正在與這些海上航道沿線的國家建立商業關係,通常是通過建設新的港口或翻修現有港口。這項工作是作為商業投資項目展開的,由此建成的現代港口由中國企業經營,東道國則可以從中獲取利益。眾所周知,東道國將會允許中國軍艦利用這些港口進行補給,並讓船員們上岸休整。
  中國已經與若干印度洋沿岸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從而使這些國家的港口有可能為中國日益增多的海軍作業提供支持。這些港口的開發都屬於商業性項目,中國企業通過項目升級或新建商港並負責其營運。到目前為止,這一“珍珠鏈”已包括了孟加拉國吉大港、緬甸的實兌港和科科島、斯裡蘭卡的漢班托特港、巴基斯坦的瓜德爾港和坦桑尼亞的巴加莫約港。印度洋已經成為中國的主要貿易通道,這使得該通道的安全成為後者一項重要擔憂。不過,中方的舉動也讓印度十分不安。對於“珍珠鏈”印度無能為力,因為中國已成為印度洋地區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能夠像“珍珠鏈”上的所有東道國提供富有吸引力的經濟刺激,從而讓它們接受中國的港口建設和管理要求。再加上這些“珍珠”並非正式的海軍基地,其他國家也很難對此提出抗議,而這正是中國的計謀。
  中國掀起補給艦建造熱潮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加強其在沒有友好補給港的地區內展開軍艦作業的能力。2014年初搜尋馬航失蹤航班MH370的國際軍事行動凸顯了補給艦的極端重要性,這也提醒中國該項能力是何等重要。中國派了24艘軍艦和支援艦前往南印度洋參加MH370搜索行動。顯然,倘若無法訪問附近的澳大利亞港口,中國艦艇將不能在這一地區進行長時間停留。
  報道稱,這個問題的常規解決辦法是大型後勤支援艦隊不停地向海上軍艦運送食物、燃料和其他補給品。中國正在迅速建造這樣的艦隻,但是還沒有足夠多的此類艦隻可以為大規模海軍艦隊提供長時間的支持。中國不大可能會獲得它所需要的海外港口來支持其當前的行動。中國確實擁有少數盟國,如巴基斯坦、柬埔寨和緬甸。但這是不夠的。如果最終發生公開的對抗,只有這三個國家是不夠用的,因為其港口全部會遭到與中國敵對的鄰國封鎖。
  報道認為,如果無法進入外國港口補充補給,中國海軍就無法在遠離本土的地方維持大量軍艦。中國人對於這一點是毫不懷疑的,因此正在為海軍建造更多的補給艦。鑒於最近在澳大利亞東部近海的經歷,這樣的訂單現在可能會增加。這種後勤弱點並不是秘密,但是中國到目前為止一直對此輕描淡寫。而在4月份的MH370搜索行動之後,這成為一個明顯的問題。在有報道稱中國正在建造更多後勤艦隻的情況下,現在中國海軍所具有的威脅性稍稍增強了一些。
  報道稱,中國的第三和第四艘903型補給艦在2013年入列。在不到兩年時間里,中國又建造和下水了兩艘903型補給艦。903型補給艦排水量2.3萬噸,可兼作油輪和貨輪。最早的兩艘出現在2004年。2008年,這兩艘補給艦被頻繁使用,為派往索馬裡沿海執行反海盜巡邏的13批特遣艦隊提供支持。一般來說,一艘903型補給艦會伴隨兩艘軍艦(通常是一艘護衛艦和一艘驅逐艦)執行補給,即提供所需的燃料、水、食物和其他補給品。它會前往當地港口補充用完的燃料、水、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中國需要更多的903型補給艦來支持其日益頻繁的深入西太平洋的遠程訓練作業,而中國政府已提供了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資金。(編譯/曹衛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在亞丁灣海域,特戰隊員在井岡山艦上進行重機槍對海射擊訓練。
  
  【延伸閱讀】解析中國海軍三大階段 航母核潛打造藍水海軍
  新中國海軍自1949年4月23日建立以後,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邊戰鬥邊建設、由小到大,已由單一的水面艦艇兵力,逐步發展成為一支由水面艦艇、潛艇、海軍航空兵、岸防兵和海軍陸戰隊五大兵種組成的近海防禦力量。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海洋從未像現在這樣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深刻影響著世界,海軍也從未像現在這樣顯示出對國家、對國際社會的發展和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海軍作為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領海主權和維護海洋權益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必將在新時期迎來更快更大的發展。
  新中國海軍成立65年來,經歷了從“近岸防禦”、“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三個階段的發展,是從“黃水”、“綠水”逐步走向“深藍”的過程。
  第一個時期:發展“空、潛、快”為重點的輕型兵力,協助陸軍抗擊來自海洋方向上的威脅,完成“近岸防禦”的戰略任務(俗稱“黃水海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海軍,在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面前,幾乎損失殆盡。抗戰勝利後,在美英的援助下,它又重建海軍,但武器裝備大都是英美淘汰下來的落後艦艇。新中國海軍首任司令員肖勁光海軍大將,1950年到北洋海軍舊址威海劉公島視察時,從威海到劉公島沒有船,只好向漁民借船渡海。國民黨海軍把舊中國稍好一點的軍艦全部帶到臺灣,留給新中國的只有他們帶不走的破爛艦艇。全部的家當,只有護航艦、炮艦和登陸艦能稱為艦的十來艘,另外還有不能在海上航行的江防小艇三四十艘。新中國海軍就是在這樣大雜燴裝備的基礎上起家的。
  實際上,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早已經認識到海軍在沿海地區作戰的特殊戰略地位。平津戰役,由於沒有海軍,導致國民黨軍從塘沽撤走5萬人,未能達成全殲平津之敵的戰役目的;相反,由於有海空軍的全力配合,一江山島登陸戰役,首次取得了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巨大勝利。
  但是,另一方面,海軍建設不能脫離國情軍情。海軍的建設與國家的整體實力密切相關,在國家一窮二白的建國初期,海軍建設只能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在海軍建軍初期就提出了,要“以飛機、潛艇、快艇即‘空、潛、快’三項為重點”的輕型海軍的戰略指導。應當說,優先發展“空、潛、快”為重點的輕型海軍兵力建設,是根據當時中國的國情,迅速完全對台作戰準備,以及相當長時期國家海防建設的需要,而制訂的一個英明決策。在當時我國經濟落後,造船工業基礎薄弱,國家的財政經濟情況差,沒有也不可能拿出大筆經費來用於海軍建設發展的情況下,優先發展“空、潛、快”是迅速形成作戰能力,完成軍委賦予海軍作戰任務的需要而做出的科學戰略決策。一九五六年六月海軍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了“三個服從”的方針:“在海軍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方針;在海軍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發展空軍和防空軍為重點並相應地發展海軍的方針(因為當時軍委提出以發展空軍和防空軍為重點);在海軍建設的內部關係上必須服從以發展空、潛、快為主並相應地發展其它各兵種的方針”。
  海軍作戰範圍,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都是“近岸防禦”,其作戰範圍確定在我輕型兵力的作戰半徑以內,通常遠離陸岸不超過300公里。在分析海軍的作戰問題時,肖勁光等領導認為,我們與強大對手在技術裝備上的差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彌合,敵強我弱狀況決定我們海上作戰的戰術,不能作堂堂之陣的大編隊對壘,只能利用突然性,用破襲游擊戰術,不斷打擊消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充分利用和發揮我之有利條件,利用和製造敵人的不利條件,進行持久作戰。同時不放棄有利條件下對敵人實施集中打擊的殲滅戰,逐步轉變敵我力量對比,求得最後殲滅敵人。在敵人向我進行大規模登陸進攻時,海軍應在軍委意圖下積極配合陸、空軍進行抗登陸作戰,把主要打擊放在敵上陸階段。在我海軍力量尚薄弱之時,我們難以在中遠海對敵進行主要打擊。在敵擬上陸的近岸海區,可利用我一切力量協同陸、空軍進行有準備的作戰,以逸待勞,殲滅敵人。因此,確定了“海上破襲游擊戰與沿海抗登陸作戰相結合是未來海上作戰的一種主要作戰形式”。
  這一時期的海軍有點類似於海軍戰略家馬漢所說的“要塞艦隊”即海上的機動兵力,是沿海各“要塞”的附庸,海上艦隊的存在是為了保護陸上的沿海基地或要塞的安全,即使犧牲海軍艦隊也要保護好沿海要塞的安全。“空、潛、快”三種兵力中,飛機的機場在陸地,其作戰半徑不大。快艇噸位小,主要是在依托島岸掩護下前出作戰,其作戰範圍也十分有限。潛艇主要適合於打分散的海上游擊戰。在當時海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海軍的戰略任務主要是協助陸軍抗擊來自海洋方向上的威脅,完成“近岸防禦”的戰略任務。因此,這一時期對戰略環境的判斷和做出的戰略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對於維護特定時期國家海防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個時期:發展“中型導彈艦艇”為重點的中型兵力,開闢獨立的海上戰場,實現從“近岸防禦”到“近海防禦”的戰略轉變(俗稱“綠水海軍”)
  1986年海軍劉華清司令員首次提出“近海防禦”戰略,是在給國防大學所作的一次報告中正式提出的,是三軍中第一個提出軍種戰略概念的。繼海軍提出“近海防禦”戰略之後,空軍和二炮也相繼提出並開始論證“空軍戰略”和“二炮戰略”問題,“近海防禦”戰略是中央軍委第一個認可的軍種戰略,其意義十分重大。
  所謂“近海防禦”中的近海,其作戰範圍包括:北起海參崴,南到馬六甲海峽,東到第一島鏈以至太平洋西北部、關島以西的廣大海域。第一島鏈主要是指從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群島,長達1萬多公里。從“近岸防禦”的300公里以內,發展到“近海防禦”的上千公里,海軍的作戰範圍進一步拓展,海上戰略縱深大大增加。
  劉華清認為,海軍戰略的基本類型可以概括為遠洋進攻型、區域防禦(或區域進攻)型以及沿岸防禦型三類。當今世界上,遂行遠洋進攻型戰略的海軍,只有美蘇兩家。瀕海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執行沿岸防禦型戰略。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基本上執行區域防禦型戰略,它們防禦區域的大小,根據各自軍事戰略的需要和海軍實力的不同而不同。劉華清提出的“近海防禦”戰略,就是屬於中間層次區域防禦型的海軍戰略。
  我們選擇區域防禦型的海軍戰略,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做出的科學決策。總體上看,我軍兵力結構仍然是以陸軍為主體的,海軍處於從屬地位,主要是協同陸、空軍作戰,例如協同陸、空軍保衛沿海基地、港口和重要沿海目標;協同陸、空軍進行登陸作戰;協同陸、空軍進行抗登陸作戰;支援陸軍瀕海翼側作戰等。但是另一方面,僅僅滿足於從屬地位是不夠的,海軍裝備的進一步發展為海軍獨立地遂行海上作戰,開闢獨立的海上戰場,提供了物質基礎條件。海軍從遂行海洋方向作戰的配角,將逐步發展成主角,陸、空軍也要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來配合海軍來完成海上作戰任務。
  這一時期世界各國的軍艦已經實現了導彈化,導彈武器成為海上作戰力量的主體,反艦導彈的射程已經達到幾百上千公里,超視距打擊成為海上作戰的主要手段,我們必須要有能力打擊從上千公里發射導彈的敵作戰平臺的能力,使敵在發射導彈之前就有被殲滅,而不是等待敵發射導彈之後,我們再來攔截敵導彈。現代海上作戰的導彈對抗,從客觀上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我海洋方向的戰略縱深。因此,這一時期,我們發展重點發展“中型導彈艦艇”兵力,而過去的快艇等小型作戰兵力適航性小,在惡劣海況下不能前出作戰,而3000-4000噸的中型導彈艦艇,能夠在除極地以外的無限航區作戰,因而得到的極大的發展。
  但是,這時的兵力結構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型導彈艦艇在岸基航空兵的作戰範圍內尚可,但如果超出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外作戰,由於沒有遠海的海上制空權,中型導彈艦艇的生存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因為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因此,這一時期所謂開闢獨立的海上戰場,實際上是有條件的、局部的海上戰場,並沒能獲取全時空覆蓋所有的近海海域的制海、制空、制電磁權等“三權”的絕對把握,在上述近海海域還存在有很多的空白,因此,現在我們仍然處在從“近岸防禦”到“近海防禦”的戰略轉變階段。
  第三個時期:發展“航母編隊、核潛艇”為重點的大型兵力,進一步擴大戰略防禦縱深,實現從“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的戰略轉變(俗稱“藍水海軍”)
  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近海防禦”戰略,對於指導我國國防力量從近岸走向近海,有效捍衛國家的安全和海洋權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仍然是我們的海軍戰略。今後是不是我們還是奉行“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不變?我認為是不夠的,必須要由“近海防禦”向“遠海防衛”轉變,才能適應國家利益拓展對海軍的戰略要求。比如,近期美軍為我量身打造的“空海一體戰”,實際上是從我們所說的近海之外,對我進行“近海”外打擊,甚至是從全球至太空對我進行全方位打擊。如果我們還將自己的海軍局限在“近海”之內,就會造成戰略上的被動。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拓展海洋方向防衛的戰略邊疆,使我們的海上防衛不僅應覆蓋整個的“國家管轄海域”,而且還應拓展到世界上任何中國國家利益所在的所有海域和空間。
  世界上與海洋相關的有“70、80、90"概念,即海洋面積占地球錶面的70%;地球80%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沿岸200公里以內的沿海地區;國際貿易總量的90%通過海運實現。中國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占整個國境線的40%,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海洋方向上的國家利益在增大。從文明發展史來看,崇尚海權的文明相對來說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它們在歷史上一直充當著歷史的火車頭角色。我們還會發現:海洋國家的繁榮富強總是同它們的海軍力量的強大成正比的,這似乎是地中海文明自古以來的普遍規律。強大的海軍保障國家財富的積累,而財富豐足反過來保證了海軍的強大。兩者互相支撐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商業與海軍的良性互動模式並非僅僅發生在19世紀末的帝國主義國家,而是貫穿了古希腊的科林斯到今天的美國,是歷史提供的且被反覆證明的繁榮富強最佳模式。因此,實現從“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的戰略轉變,是新時期國家利益拓展的內在要求。
  從海洋方向作戰來說,如果把敵人來自海上的入侵比作二點一線(敵母港為出發點,我方海岸線為敵到達終點,中間為海上航線)的話,有三種策略:第一策是“攻敵岸”,攻擊敵人的母港出發點,挫敗敵人的進攻企圖,將敵殲滅於母港內。比如日本攻擊美國的珍珠港。第二策是“遠海攻”,在海上打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在敵進攻的海上途中將其殲滅。第三策是“近岸攻”,將敵放到我方海岸線附近的海上,通過近岸作戰,以近岸導彈和其它火力夠得著的兵力,通過以陸制海,以空制海和以海制海,在我陸海空三軍聯合火力打擊下,將敵“拒止”在濱海區域。這三策中,上策是“攻敵岸”,中策是“遠海攻”,下策是“近岸攻”。新時期,以“遼寧艦”為代表的航母編隊、新型核潛艇等大型作戰艦艇的相繼入列,必將促進我軍遠海作戰能力和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戰略防禦縱深,為實現從“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的戰略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達到“近岸攻”、“遠海攻”、“攻敵岸”三種策略的任意選擇。
  (作者系國防大學信指部副教授,曾經在海軍168艦、170艦等五種型號的驅逐艦、護衛艦上擔任過艦長 範進發)
  (2014-08-12 09:58:00)
  
  【延伸閱讀】中國海軍接連開闢航線 欲打造“藍水海軍”
  中新網2月13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13日發表述評稱,中國海軍軍艦近期接連開闢新的航線,突顯其在太平洋的地位和信心不斷增長。中國正試圖建設一支能夠在遠海執行任務的“藍水”海軍。
  報道稱,本月早些時候,中國軍艦首次通過印尼爪哇島與蘇門答臘之間的巽他海峽,前往印度洋進行演練。返程途中,中國海軍編隊先後通過巴釐島附近的龍目海峽和婆羅洲沿岸的望加錫海峽。
  對此,澳大利亞羅維國際政策學院的亞洲安全事務專家羅里·梅德卡夫表示,最新動作是中國“秀肌肉”的一個例子。“他們發出的信號是,他們有利用國際水道的充分權利,”梅德卡夫表示。“再過5年後,中國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以外保持活躍軍事影響將是相當正常的。”
  報道稱,中國海軍已經發出信號稱,其有意常態化的在分隔南海、東海和黃海與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以外執行任務。2013年夏天,在中國軍艦編隊首次通過日俄之間的宗谷海峽之後,官方媒體稱,中國實現了突破“第一島鏈封鎖”的長期夢想。
  曾統帥太平洋美軍的退休海軍上將蒂莫西·基廷形容中國軍艦通過印尼海峽之舉“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並稱這是試圖打造一支“藍水海軍”的國家“很自然的一步”。
  報道指出,中國海軍已朝著“藍水海軍”的目標邁進了好幾步。2012年和2013年,中國海軍花費數月時間在索馬裡沿岸的亞丁灣參與打擊海盜的行動。去年10月,中國軍艦編隊還首次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麥哲倫海峽。
  報道稱,中國軍隊信心不斷增強的另一個例子是,中國海軍將參加今年夏天在夏威夷舉行的“環太平洋-2014”聯合軍演。中國陸軍還派出一個分隊參加本月在泰國舉行的“金色眼鏡蛇”演習,這是亞太地區的一項大規模軍演。
  IHS Maritime高級分析師加里•李表示,中國軍艦通過印尼海峽另一個重大意義表現在,除了兩艘驅逐艦之外,編隊還包括一艘可搭載車輛、直升機和士兵的新型兩棲船塢登陸艦,這種登陸艦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南海和更遙遠的海域。“這將是未來力量投射的骨幹”,加里•李表示。
  (2014-02-13 11:45:02)
  
  【延伸閱讀】美媒:中國加速建造903型補給艦支援遠洋作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年4月3日,千島湖艦對井岡山艦進行補給。由井岡山艦等4艘海軍艦艇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3日抵達南印度洋新的任務海區繼續搜索,並組織第二輪海上補給。新華社記者白瑞雪攝
  參考消息網4月29日報道 美媒稱,最近搜尋失蹤MH370航班的國際軍事行動暴露了中國海軍戰略的一個嚴重不足。簡言之,在無法進入外國港口以獲取補給的情況下,中國海軍就無法在遠離中國的地方維持大量軍艦。中國的海軍規劃人員瞭解這一點,領導人也一直在傾聽。這已經導致海軍正在建造更多的補給艦。這樣的訂單現在也許還會增加。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4月28日報道稱,中國向南印度洋派出了24艘軍艦和補給艦。顯而易見的是,倘若沒有附近澳大利亞港口的準入,這些中國艦艇將無法在這一海域長時間停留。經典的解決方案是組建大規模的保障船艦隊,從而不斷向海上的軍艦運送食物、燃料和其他補給。中國正在迅速建造此類艦隻,但數量還不足以長期維持一個龐大的陣容。中國不大可能獲得支持其當前擴張計劃所必需的海外港口,因為中國的擴張計劃已經激怒了地區內幾乎所有的國家。中國確實有為數不多的盟國,如巴基斯坦、柬埔寨和緬甸。但這還不夠,而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這3個國家的港口將會遭到與中國為敵的鄰國的部分或全部封鎖。
  報道稱,這一後勤上的弱點不是秘密,但是中國人卻一直對此諱莫如深。而在4月份的MH370搜索行動之後,這個問題變得明顯了很多。直到現在有報道說中國正在建造更多的保障艦船,中國面臨的海上威脅的嚴重性才稍有緩解。
  報道稱,在2013年,中國的第三和第四艘903型補給艦入列海軍。這種兩三萬噸級的油輪/貨輪混合補給艦的最早兩艘出現於2004年。之後在2008年,這兩艘補給艦被頻繁地使用,為被派往索馬裡近海執行反海盜巡邏的13輪特混艦隊提供保障。通常一艘903型補給艦跟隨兩艘軍艦(一般是一艘護衛艦和一艘驅逐艦),為軍艦供應燃料、水、食物及其他所需補給。補給艦會前往當地港口補充用完的補給及其他必需品。中國需要更多數量的903型補給艦來支持其越來越多深入西太平洋的遠距離訓練行動。
  903型補給艦與美國海軍現役的12艘T-AKE級補給艦相似。美國的這些4萬噸級補給艦所服務的艦隊規模遠大於中國4艘903型補給艦的保障對象,並且成為在世界各地執行行動的美國軍艦所必需的更大規模補給艦隊的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在過去20年裡,中國訓練了越來越多的水兵以便為海上的軍艦補充供給。報道稱,如今中國的補給艦在西太平洋上同時為兩艘軍艦補充燃料已經司空見慣。這是一種需要技巧的操作,而中國人並不是在一夜之間學會這麼做的。在過去10年裡,他們一直在越來越多進行這種操作,最初是一次給一艘軍艦補充燃料,讓需要加油的軍艦跟在補給艦的後面,然後再進行難度較大的肩並肩加油法。這使得技能熟練的船員可以同時為兩艘軍艦補充燃料。
  這些全都是中國海軍為使其最現代化的軍艦執行遠距離行動而進行努力的一部分。除了被派往索馬裡的軍艦之外,中國還一直在派遣包括登陸艦、驅逐艦和護衛艦在內的小型艦隊進入東海及更遠海域執行10到20天的巡航任務。在西澳大利亞附近海域搜尋MH370航班是現代中國海軍艦隊所執行過的最大規模的任務。(編譯/曹衛國)
  (2014-04-29 15:49:15)
  
  【延伸閱讀】俄媒:中國建立強大遠洋海軍至少需要20年
  
  停靠在碼頭上的我國新型導彈驅逐艦昆明艦(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參考消息網3月28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首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日前正式加入海軍。未來10年到15年,它將成為中國海軍海上集群的主力戰艦,並作為新航母編隊的護航艦。該型驅逐艦的性能使其可與裝備宙斯盾系統的美國和日本軍艦一較高低。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網站3月26日報道,052D型導彈驅逐艦的特點是防空能力大大增強,這使得美國在海戰中的王牌——艦載機確保的制空權受到質疑。戰艦本身的打擊能力、中國出現自己的艦載機、岸基遠程航空兵在太平洋西部衝突中的戰力,這些因素可能產生協同效應,極大地提高整個體系和每個要素的效率。
  報道稱,儘管新戰艦能力出眾,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海軍的主力仍是相當陳舊的軍艦:32艘驅逐艦中的16艘、45艘護衛艦中的33艘是20多年前建造的。由於中國軍事技術在那時還相當落後,它們的性能比不上俄羅斯、歐洲和美國的同類艦船。
  水下力量的情況也是如此:在中國海軍名義上擁有的大約70艘潛艇中,只有19艘屬於現代化潛艇。同時,它們經常遇到維修和更新的問題。中國海軍在解放軍軍事學說中的特殊地位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這與當代中國軍隊的歷史和傳統有關。
  報道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二戰時期蘇德戰場和西歐戰場的大規模正規軍作戰經驗。在中國內戰結束和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實際參加的戰爭只有兩場——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和1979年的中越戰爭。然而,從這些衝突中獲得的作戰經驗不足以建立能與美俄這一級別對手抗衡的現代化軍隊。
  此外,報道稱,中國軍隊的構成和指揮體系中留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這常常與當代戰爭要求相矛盾。中國軍隊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前線指揮官缺乏主動性,經常墨守成規和盲目服從上級指示。這個缺點在中國參與的衝突和聯合演習中可以看出:那些俄羅斯連隊指揮官就能作出的決定,中國同行卻要從兩到三級以上的指揮部那裡獲得。
  報道認為,在建立能夠靈活迅速應對戰略戰術變化的現代化軍隊(包括海軍)道路上,這種中國式思維或許是最主要和最難剋服的障礙。
  報道稱,無論如何,強化海軍是一項長期、複雜、結果沒有保證的工程——因為對手將進行應對,且他們的實力也在增強。儘管取得了進步,但中國的技術水平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軍事大國仍有差距。中國現代化戰艦的建造風格和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俄羅斯的出口和“借鑒來的”技術。
  這一點在中國航母遼寧艦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國離真正擁有自己的航母和飛行編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報道稱,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建立強大的遠洋海軍與國家經濟進步有直接關係,大概需要20年到30年。
  如此看來,中國新艦隊不會很快形成戰力,其命運直接取決於中國維持經濟和其他方面增長的能力。
  (2014-03-28 08:29:00)
  
  【延伸閱讀】中國海軍遠洋編隊印度洋展開實戰化訓練
  中新網1月29日電 據中國海軍網報道,29日,由南海艦隊長白山艦、海口艦和武漢艦組成的中國海軍遠海訓練編隊穿過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繼續展開實戰化訓練。
  在通過巽他海峽期間,編隊結合海區特點,開展了對海上可疑小目標實施偵察、隊形變換、兵力協同運用等多個科目演練,以提高各級指揮員組織指揮、應急處置和艦艇協同能力。
  自1月20日起航以來,南海艦隊戰備巡邏遠海訓練編隊一路南下,先後對西沙、南沙島礁及其附近海域進行了巡航。期間,編隊組織進行了潛艇突破封鎖區、陸戰隊搶灘登陸等科目訓練,並帶動航空兵、潛艇及西、南沙守備部隊開展了一系列實戰化演練。
  巽他海峽長約150千米,寬約22至110千米,是溝通爪哇海和印度洋的重要航道,也是北太平洋國家通往東非、西非或繞道好望角到歐洲航線上的航道之一,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有重要價值。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曾率領遠洋船隊穿過此水道。(錢曉虎 高毅 )
  (聲明:本稿件由中國海軍網提供,如需轉載須經對方授權)
  (2014-01-29 16:50:00)  (原標題:中國打造藍水海軍:利用印度洋商港 興建補給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drq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